中国馆标志和吉祥物
中国馆视觉形象设计负责人顾欣。在标识设计中,顾欣用线与面勾勒出大自然的轮廓和曲线,蓝色代表天空;绿色代表田野;金色代表粮食;红色代表人和生命;水墨纹理代表中国传统文化。图形透叠寓意世间万物和谐共生、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吉祥物的设计同样源自“天、地、人、和”中的“和”字。除了男孩“和和”,还有女孩的形象“梦梦”。
当被问及设计风格,顾欣坚定而自信地回答:“简洁的元素、明了的表达,就是我的语言”。
中国馆馆服
此次中国馆馆服的设计创意主题为“融创”,包括志愿者、场馆工作人员及政府代表三类,男女装共11套,以及配套的鞋、包、丝巾、领带等服饰品。
中国馆设计
中国馆总体设计定位
中国是世界农业文明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农作物起源的中心地之一,拥有灿烂而悠久的农耕文明和农业文化。中国传统思想中的“天、地、人、和”深刻影响着农业生产,其形成的“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也成为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这一价值观,契合了当今世界可持续发展的趋势。
早期设计方案(左)| 后期设计方案(右)
本次世博会中国馆主题是“希望的田野,生命的源泉”。“希望的田野”是中国960万平方公里土地的广义“田野”,构成她的元素正是“天、地、人”。天:中华文化信仰体系的核心。中国农业自古就讲求顺天、顺自然发展的哲学观。天为万物,是“道”、“自然”和“宇宙”。
中国馆建筑设计方案
中国馆以“天、地、人”为设计原点,凝练了中华民族伟大的农业文明与民族希望。建筑方案采用场域的概念,室内与室外空间相互贯通,通过建筑的屋顶、地面和空间,将“天、地、人”的概念融入其中。
中国馆景观设计方案
中国大地丰饶厚重又生机勃勃,一个伟大的民族承载着光辉历史,又在新时代孕育着无限希望。中国馆前区景观,是中国96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所构成广义的“田野”。在这片“田野”中,有取材于北京先农坛祭坛形制的舞台,以满足主题日活动要求;有具有国家象征意义的故宫红墙,作为舞台背景,并结合LED屏向世人传递中国农业文明的信息;将主通道勾勒成江河的形态,引导参观者去探究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在“江河”的两岸,是生机勃勃的农田;穿插在农田中的疏散通道,似北京胡同,象征中国的独具特色的城市形象。
中国馆室内设计方案
建筑空间根据展陈流线合理组织,观众入口与出口分设在场地的东南侧和西南侧,形成最短距离的参观流线,完整紧凑,一气呵成。等候区植入建筑空间内部,为等候的观众提供了舒适的环境。就餐区出入口设在场地东西两侧的北部,方便了不同方向来就餐的人流。每个区域都保留疏散出口,满足了消防疏散要求。建筑空间采用全开放式空间设计,使室内植物、意向农作物装置与室外景观植物有机连接,形成辽阔的田野景观。利用农作物装置的高度,划分出各展区与各功能区,又最大限度保持空间的通透性,在任何角度都可以感受到一望无际的田野景观。观众在田野中参观,感受中国的农业文明;在田野中品尝中国美食,体验中国的农耕生活;在田野中选购中国纪念品,带走深刻的中国记忆。
VIP
茶室
礼品区
中国馆展陈设计方案
中国国家馆展陈设计由五部分组成,主题分别为:序、天、人、地、和。“序”主题展区为观众等候区。“天”主题展区里,24节气汇集了中国人对于自然的尊重以及顺应自然求发展的哲学观。“人”主题展区是中国馆具体展项的集中展区,围绕农业文明、民以食为天、面向未来的智慧三大板块进行展示。“地”主题展区展示华夏大地山川河流地貌的多样性,以及农民劳作丰收的壮观场景。“和”主题影像厅:以鲜明的故事线描述中国人在发展农业、获取粮食和食品的同时,寻找与自然和谐平衡、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思索。
展陈“天”效果图
影像厅“和”效果图
展陈“地”效果图3
展陈“人”效果图
现场图为何跟原来的效果图差别那么大
建成后的中国馆为什么没有使用方案效果图上那层半透明的表皮?改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最终如何确定采用现在表皮?
↑ 方案深化阶段效果图
主持建筑师陆轶辰:L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最近来问我们有关中国馆表皮的不少,背后的台词是“你们妥协了”--事实上,“妥协”这个词在我的词典里是不存在的。在网络上大家经常看到的那版效果图,是在2013年底投标阶段的效果图,之后由于涉及国家项目,我们对外没有公布过过程中的模型照片和更新后效果图。我们也没有料到这张投标阶段的效果图影响那么大,以至于大家认为最后中国馆的屋面就是投标效果图里的半透明的银色金属网。
世博会组委会对所有的场馆都有一个强行的要求,就是65%的场地面积需要使用可降解材料或绿色屋面;而在投标阶段,当时业主就咨询过是否可以在屋面上大量使用金黄色琉璃瓦,清华的设计团队当时索性建议用编织竹材来做一个更生态的遮阳屋面,一举两得--这个已经是2013年底的事了。之后从方案深化开始,一直是在思考如何用竹子来作屋面。几个好处:1,竹子在中国文化中的认同感;2,价格平宜,在中国把竹片运到意大利组装;3,最后的遮阳竹板在空间中洒下的阴影,随着时间的变幻微妙地改变着空间体验,体现抽象的中国气韵。
↑ 中国馆南立面山水轮廓 (摄影:Sergio Grazia)
↑ 中国馆北立面城市轮廓(摄影:Sergio Grazia)
↑ 中国馆形式生成图解
中国馆在米兰世博会的场地位置
项目信息
基地面积:4590 m2
建筑规模(面积):3500 平方米
设计/建筑成时间:2013-2015
业主: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
组织者:2015米兰世博会组委会
项目总负责:苏丹
项目总监:张月、杜异
建筑设计部分:
建筑设计: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 Studio link-Arc(纽约)
主持建筑师: 陆轶辰
项目建筑师: 蔡沁文,Kenneth Namkung
建筑设计团队:Alban Denic, 黄敬璁, 范抒宁, Hyunjoo Lee, Dongyul Kim, Mario Bastianelli, Ivi Diamantopoulou,Zach rzybowski, Elvira Hoxha, Aymar Mariño-Maza, Yoko Fujita,邓一泓,胡辰
执行建筑师(LDI):F&M Ingegneria
结构工程师: Simpson Gumpertz & Heger + F&M Ingegneria
幕墙顾问: Elite Facade Consultants + ATLV
机电顾问: 北京清尚+ F&M Ingegneria
总体设计部分:
室内设计:汪建松
景观设计:崔笑声
展陈设计: 周艳阳、赵华森、李彩丽
装置设计:师丹青、冼枫
灯光设计:杜异,刘晓希
VI系统:管云嘉
视觉传达:顾欣,王之纲